当前位置:首页 > 行业资讯 >  > 正文
中国社会报:铜仁市以“五聚焦”打好“组合拳”
来源:贵州民政  时间:2023-07-07 16:20:33
字号:

近年来,贵州省铜仁市委、市政府聚焦易地扶贫搬迁公共服务、培训和就业服务、文化服务、社区治理、基层党建“五个体系”建设,有效推进居安、业安、身安、心安“四安家园”走深走实,实现了搬迁群众稳得住、逐步能致富,获得感、幸福感和安全感不断提升。

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
聚焦优化管理单元设置 放稳“压舱石”

优化安置点区划设置。铜仁市把全市144个安置点划分为129个管理单元,将符合条件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析置7个街道,建立健全了治理单元和体系。

合理设置安置点管理单元。铜仁市在批复成立45个社区基础上,2022年指导碧江区在居住人口为6000—8000人左右的安置地新成立了7个社区,精准细化安置地治理体系,并结合“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”工作把治理体系延伸到最末端。

聚焦健全社区组织体系 建强“指挥部”

配强社区党组织书记。铜仁市以全市第十一届村(社区)“两委”换届为契机,选优配强党组织书记、村(居)委会主任、委员。目前,全市129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管理单元配备党组织书记98名,专职党务工作者115人,县、乡机关选派常驻工作人员546人。

优化社区党组织。铜仁市加强党对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的全面领导,完善“街道党工委+社区党委+片区(网格)党支部+楼栋党小组”组织链条。

优化社区干部结构。铜仁市做好搬迁党员党组织关系转接、社区党员发展和后备干部培养储备工作。选派业务骨干担任第一书记、驻村干部,组建驻社区工作队,帮助安置社区培养骨干力量,提升工作水平。

规范设置群团组织。铜仁市规范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群团组织设置,全力推动党建带群建一体发展,形成“党建带动、一体共建、互促互进”的工作格局。

聚焦完善社区治理体系 织密“微网格”

强化党建引领基层治理。铜仁市在全市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划分网格700个,建立网格党支部35个、网格党小组142个。推行领导干部联系包保、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联建安置社区制度。建立社区物业党建联建和协调共治机制。

提升安置社区自治水平。一是规范民主决策。指导安置社区依规实行民主决策,健全安置社区居民会议、居民代表会议、居民议事协商等会议制度。二是强化民主协商。指导规范村(社区)议事协商内容、主体、方式、形式、程序。三是深化民主管理。引导把移风易俗等重要内容写进村规民约(居民公约)。建立健全志愿服务积分兑换激励机制。四是优化民主监督。建立健全安置社区居务监督委员会,充分保障群众的知情权、参与权、监督权。

创新安置地社区治理体系。铜仁市深入推进“党小组+网格员+联户长”治理机制,开展党员“五亮”行动,不断提升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能力。不断夯实基层治理平台。全面深入推进“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”基层治理机制建设。畅通渠道,加强纠纷调解。

持续完善综合服务设施。铜仁市全力推进“一站式”便民服务中心建设。投入3000余万元用于建设安置地社区“一站式”综合服务中心建设等。全力推进基础服务设施补短板建设。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多功能体育场建设、多彩贵州“广电云”户户用等8个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相关项目。

聚焦安置社区服务水平 绘就“新画卷”

推动兜底保障服务出新绩。铜仁市扎实开展低保年度核查。将所有符合条件的搬迁困难群众纳入民政兜底保障范围。持续做好困难群众增收工作。加强对因灾、因病等困难群众临时救助力度,逐步取消户籍地、居住地限制,由急难发生地实施临时救助。

提升“一老一小”服务有新招。铜仁市对各类住宅小区配建养老服务设施从规划、建设、验收、交付四个方面作出了明确要求。全面推行为老上门居家服务。加强易地扶贫搬迁儿童关爱保障。在江口、沿河两县儿童福利院和4个易地扶贫搬迁点启动实施了“春晖守望”项目,服务困境儿童5700余名。

推进劳动力就业走新路。在安置点整合设立124个就业创业服务中心,为搬迁群众提供政策咨询、求职登记、就业推荐等“一站式”服务。全市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家庭实现一户一人以上稳定就业,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。加大就业帮扶车间(基地)的认定力度,鼓励企业开发更多就业岗位吸纳脱贫人口、搬迁人口、农村低收入人口“三类人员”就业。

创新安置社区综合服务不松劲。2022年,共引导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外的27个社会组织到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开展服务活动共1800余次,受益群众7.8万余人次。推广使用社区集约化治理信息系统,全面做好村居赋码、村务公开、村民会议等基础信息录入。

聚焦安置社区群众融合 按下“快捷键”

强化精神文明,引领群众入心入脑。铜仁市建成安置点设置综合文化服务中心(文化活动室)129个、新时代文明活动中心129个,配置健身器材、音乐文化器材等文体活动设施214套,有效丰富了安置点公共文化服务资源,丰富易地搬迁群众精神文化生活。整合社会文艺力量,壮大文化志愿者队伍,丰富安置社区群众文化生活。积极动员引导志愿服务组织、社工机构等深入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开展公益活动,服务搬迁群众。

推进移风易俗,让乡风更加文明。一是发挥红白理事会作用,引导搬迁群众移风易俗,对婚丧事新办简办、勤俭节约,营造良好社会风气。二是大力开展公民基本道德和社会公德、职业道德、家庭美德宣传教育。三是持续开展感恩教育。组织“理论专家+先进典型”到安置点宣讲,让党的创新理论、惠民政策落到易地移民搬迁点。

来源 | 《中国社会报》

校对 | 刘牛        

排版 | 罗娇

责编 | 施绍根     

审发 | 刘畅

标签: